2021年新年伊始,狮城迎来一个好消息:沧州获得2022年省第六届园林博览会举办权。这是我市高质量提升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水平的生动写照。
以落实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要求为前提,沧州将全力打造大运河“文化保护带、生态景观带、全域旅游带和特色产业带”,再现“千里涌波,大美运河”的精彩。
作为京杭大运河流经里程最长的城市,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省委书记王东峰来沧调研精神,精心做好全域规划编制,对标先进找差距,学习经验补短板,提升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水平。同时,坚持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为牵引,持续提升城乡融合发展水平,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切实让广大人民群众分享运河发展“红利”。
突出新发展理念,坚持高质量全域谋篇布局
大运河承载着厚重悠久的历史,传承着辉煌灿烂的文化,是沧州人的“根”和“魂”。
着眼于让古老的大运河重焕生机活力,我市明确提出,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的具体举措,是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的实际行动,也是保护历史文化、改善生态环境、推动沧州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宝贵机遇。
坚持规划引领,提高标准质量,全面加快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步伐。2020年,我市以《沧州城市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规划思路》为指导,制定《沧州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和《沧州市大运河文化带规划建设实施方案》,组织编制沧州市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河道水系治理管护、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交通体系建设、土地空间利用六大专项规划。
我市把城市区规划作为重中之重,深挖“河”文化,做好“水”文章,明确了“4个定位”——大运河文化重要承载地、城市生态休闲走廊、城市重要标志、大运河国际体育赛事举办地;“4大片区”——永济片区(渤海路至永济路)、人民公园片区(永济路至新华路)、清风楼片区(新华路至黄河路)、御河片区(黄河路至海河路);“3条主线”——保护绿线、风貌建筑控制线、核心监控区范围线;“4项工程”——河道拓宽清淤、堤顶路贯通提升、两岸绿化提升、运河桥梁修建装修及两岸亮化等工程。
细心的市民不难发现,过去一年,城区段大运河沿线堤顶路有了新变化。城区大运河47.5公里堤顶路畅通工程已完成项目可研报告批复,道路上的违建房屋完成拆除,运河沿线环境进一步优化。不久的将来,沧州全域大运河308公里堤顶路将实现贯通,并将逐步完善自动驾驶车路协同系统,具备举办国际马拉松赛事条件。
围绕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目标,我市科学谋划了一批生态、旅游、商贸、文化、运动休闲等新型产业项目,进一步激活运河文化活力。
加快城乡融合发展,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走深走实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不断推进,也在潜移默化中加速着沧州城乡融合发展。围绕“一带多点”,我市积极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格局,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为牵引,加快推进中心城区和各县城扩容提质,主动融入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建设。
在中心城区,着力做好城市“绿化、美化、香化、亮化”文章,打造“有序城市、卫生城市、园林城市、宜居城市、靓丽城市、智慧城市”:83个老旧小区改造任务全部完成,旧貌换新颜;打造14个“口袋公园”,进一步拓展城市绿化空间;车泊位新增7.9万多个,202家机关单位停车场对外开放,停车难、停车乱现象明显改观;开展“十乱整治”,城市建设整齐有序;利用合作能源开展196条小街巷亮化工作,新建、改造挑臂路灯2235盏,维修亮化设施3万余次……
以大运河为带,我市还注重以沿线特色城镇为点,带串点、点引面,带动运河沿线新型城镇化快速协同发展。
——在对吴桥杂技旅游名镇、东光生态名镇、沧县旧州铁狮文化名镇、兴济运河小吃文化名镇等现有特色小镇提档升级的基础上,利用其特色文化优势,汇集资源,延伸链条,打造产业发展聚集区。
——加快推进南皮张之洞文旅小镇、东光谢家坝莲窝水驿古镇、小邢村古文化街及新农村建设、铁佛寺景区提升改造、吴桥杂技山水田园综合体等重点项目,汇点成片,聚片成面,进一步推动大运河沿线不断提升新型城镇化水平,实现区域协同发展。
——充分发挥沿线产业和文化优势,深挖运河沿线重要节点和优势资源,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着力谋划更多特色小镇,培育壮大文化、旅游、康养等产业,完善相关配套设施,加快打造运河沿线特色城镇集群。
随着2020年沧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的举行,实现了旅发大会承办地县域全覆盖。随着大运河文化带、环渤海休闲度假带、沿雄安生态旅游带的形成,“一城一品、一县一景”的旅发格局基本形成。
聚焦农村人居环境,大运河两岸绘就新景色
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紧密结合,2020年,我市坚持高位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将其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一场硬仗纳入民心工程,使大运河两岸和全市广大农村村庄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大运河贯穿青县南北,青县在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过程中,建立健全观摩拉练和考核评比等机制,在大运河沿线33个村庄